2025 Earthing way Exhibition 8.2 – 9.8
藤流 Rattan to Flow |阿美族藤編工藝展
黃藤,是山林贈與人類的纖維語言,纏繞樹木,也牽起世代與土地的連結。在阿美族的生活中,藤編器物不只是工具,更是傳承記憶與智慧的容器。
《藤流 Rattan to Flow》從部落工藝品牌「藤木植人」出發,呈現阿美族藤編如何從漁獵日常延伸至當代生活,延續自然與人之間的親密對話。展品橫跨古董器物與工藝新作,並特別結合咖啡品牌 ZÁBU,共構以魚簍為靈感的黃藤濾杯工作坊,展開一場氣味、手作與風土知識交織的生活對話。
藤 的 韌 性 , 流 過 歲 月 的 掌 心
藤 的 身 影 , 流 變 為 器 物 的 形
藤 的 手 藝 , 從 古 老 流 傳 至 今
藤 , 從 山 林 流 進 城 市 , 不 曾 歇 息 。
讓我們循著黃藤的紋理,沿著編織的路徑,重拾人與土地共振的呼吸。
身:纏繞日常的生命纖維
臺灣中低海拔山區隨處可見的黃藤,是最受到原住民族廣泛使用的植物,從居住的家屋、上山的揹籃、下溪谷的魚簍、甚至鍋中的排骨湯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黃藤在森林裡固定樹木,減少風雨造成損害,也在建築裡作銜接處,守護人類的平安。
「阿美族語的 papaoripen 是保育,也是文化;這個語詞的前後綴pa"en,有著請求實施『使』或『讓』之意,語根'orip 是生活、也是生命—也就是請求在生活中,給出生命的延續。」《有靈・原民植物智慧》
保有傳統文化的生活,留存著與自然的聯繫,為的是延續生命,也持續向生命學習。
路:從山林出發的智慧之線
「循著藤,你會找到生命的道理。」《藤之路》
帶刺的藤抓附著樹木,從地面攀向天空,伸展的長度可達200公尺,穿梭在山林間既是世代的橋樑,亦是生命的道路。長長的藤,傾聽泥土與石頭的記憶,對豔陽喊出精神的話語;長長的藤,牽起祖與孫,捧著千年的智慧遞向當今的手;長長的藤,歌唱歷史的風,化身物件以後,遷徙到繁華的都市中。
▲ 需要的藤材親自上山採,延續先人的智慧與自然的恩惠。
禮:與山林對話的採集儀式
當我們從島嶼上空俯瞰,這條堅韌且蘊含力量的長河,流經村落邊界、跨越族群與時空,編織著臺灣的風土。
「我們天上至高的父/神,與我們的山林之神,部落歷代的領袖,與從前至今的祭司以及我們的先祖。今日,我們來到你們的山林,取用你們的黃藤,祈求你們,看照予我們的步伐,賜力量予我們的手與足,護佑我們的工作順遂,將那屬於我們/我族的智慧,透過這樣的過程傳遞予我們。」- 《藤之路》
石頭上擺置米釀、菸草與檳榔,入山時向先人們招呼、表達感謝。採集下來的藤,經過去刺、按等份剖開、削下藤肉、煙燻或日曬,才正式進入後續的編織工作。
流:在當代延續的編織語言
取用植物製作成器物,是依循日常需求而逐步發展出的技能,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融入藝術性並積累成生活文化的底蘊。此次,我們將在《藤流 Rattan to Flow》企劃展中,看見阿美族的藤編如何交織當代與傳統,延續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互動。
展覽期間|8.2 (六) - 9.8 (一) 12:30 - 19:30 (週二公休)
展覽地點|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34號(地衣荒物)
編織工作坊|8.2(六)、8.3(日) 15:00-18:00
Rattan Filter Cup Weaving Workshop
藤流|黃藤濾杯編織工作坊
❰ 開幕場 ❱
「魚簍在過去是日常抓取河邊、海邊生物常使用的器物,通常由藤、竹編製而成,器口的內縮結構使裡頭的螃蟹、青蛙爬不出來。」工藝師陳豪毅有次上山忘了帶咖啡濾杯,便就地取材,以黃藤編織製作,過程中意外發現魚簍的器口造型非常適合作為濾杯使用,因而啟發了後續的創作。
對藤木植人而言,編織僅占了整項藤編工藝中的一小部份,他們例行入山採集,歷經繁複的處理過程才正式進入編織工作。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進口藤,在地現採的原生黃藤未經重油與硫磺加工,保留纖維的強韌,且會在表面生成天然的蠟質保護層,毋需使用亮光漆,無毒天然,使用起來長長久久。
耐心、反覆,是「練習」的基礎。
編織運用的是領悟,銷藤則是需要熟練的苦工,若能兩者兼顧,雙手便也具備了陽剛與陰柔。
短短幾小時的工作坊,不複雜的只做一個動作,看似簡單,卻也有些蹊蹺。
豪毅總會用「路徑」來形容:「繞完以後,收尾就按照原本的路走。」
點此報名:藤流|黃藤濾杯編織工作坊(閉幕場好評加開)09/06、09/07
藤流|展售作品
豐收之籃 Takoyodan Kaway
靈感來自獵人上山打獵所用的背籃, 保留了上方可調整開口的大孔六角編織設計, 具備彈性收納功能,裝載不規則物品如帆布、睡墊等 但此版本更適合日常逛街、 採買或攜帶筆電與工作筆記本 以台灣野藤手工編製,質地堅韌, 呈現野外求生的粗獷風格, 同時簡潔俐落的造型又不失文靜氣質, 能自在穿梭山林與城市之間, 展現實用與風格兼具的生活態度。
便當盒 Patafuan
便當盒是阿美族日常使用 裝盛食物的器皿, 由斜紋編織而成的上下蓋編織品, 通常為挑三壓三或挑二壓二的編法, 族人們會將便當盒裡頭裝滿 糯米飯、地瓜或是芋頭, 早上背著便當盒上山, 到了中午裡頭的食物還是溫暖的。
獵籃 Takoyodan
獵籃 顧名思義就是獵人上山打獵使用的背籃, 籃子上方是大孔的六角編織, 可以將籃子開口拉大是其特性, 更有利於裝載複雜形狀的物品, 用於登山也能夠背負更多不同的東西, 例如帆布、睡墊等。
高腳置物籃 Talaloan
記得自己差不多跟桌子高的小時候 , 阿嬤的腳邊都會有一個編織的籃子 那裡頭會放著檳榔、荖葉和石灰罐 , 就是那一種籃子,放在腳邊 看你正在做著什麼事情 一個小小的置物籃, 像是高腳屋一樣站著。
藤編定心石鎮 Pa' icel
靈感源自阿美族家屋中象徵生命之源的「三石灶」。三石火塘既是煮食、取暖之所,也是家人聚集與延續火種的核心。當家人移居他處,母親會贈以藤編綁好的三顆石頭,象徵守護與力量。以此意象出發,石鎮採用黃藤精緻編織,保留自然的石形紋理,每一處細節皆散發靜謐氣息。置於書桌或客廳,它如同小小火塘般凝聚能量,安定心神,Pa' icel——「給予力量」。每一顆石鎮,皆承載大自然的能量,成為居家與辦公空間理想的守護者。
編織手環 Otal
Otal 原是日常中常見的「緊縮環」,廣泛應用於建築、刀把、石杵、竹筏等器物的固定,用層層相疊的方式,將兩個物體牢牢綁緊,這種結構不僅展現出藤的堅韌特性,也象徵著家庭與群體間緊密穩固的關係。Otal 也常見於勇士的手環,是力量與責任的象徵,隨著時間與使用,編織的紋理會越來越明顯,成為佩戴者生活歷程的痕跡。
關 於 工 藝 品 牌
藤木植人|O.K.A.F Crafts
「以植物為路徑,回應山林的呼喚。」
我們相信,唯有深植於土地,才能生成真正貼近自然與文化的思維與行動。藤木植人以「植物」為媒介——作為語言,也作為方法,行走於山野與村落之間,嘗試在當代的縫隙中,尋找一種能與自然對話的製作模式。
在我們的實踐中,藤不只是編織材料,而是一條通往文化記憶與地方知識的線索。從阿美族漁獵器物的田野調查、傳統家屋的修繕、到夏威夷航海文化與建築技術的跨島工作坊,藤木植人以身體參與和群體記憶為核心,展開一系列關於修補、連結與重構的實踐。
我們的策畫行動常以展覽與文化交流活動為節點,將地方知識轉化為公共感知的過程。這些行動既是製作,亦是對「如何從手的技藝中閱讀世界?」以及「如何讓植物的邏輯重塑我們對空間與社會的理解?」的發問。
藤木植人IG : https://www.instagram.com/okaf_crafts/
編織之屋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manoAk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