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arthing way Exhibition 8.2 – 9.8
藤流 Rattan to Flow |阿美族藤編工藝展
黃藤,是山林贈與人類的纖維語言,纏繞樹木,也牽起世代與土地的連結。在阿美族的生活中,藤編器物不只是工具,更是傳承記憶與智慧的容器。
《藤流 Rattan to Flow》從部落工藝品牌「藤木植人」出發,呈現阿美族藤編如何從漁獵日常延伸至當代生活,延續自然與人之間的親密對話。展品橫跨古董器物與工藝新作,並特別結合咖啡品牌 ZÁBU,共構以魚簍為靈感的黃藤濾杯工作坊,展開一場氣味、手作與風土知識交織的生活對話。
藤 的 韌 性 , 流 過 歲 月 的 掌 心
藤 的 身 影 , 流 變 為 器 物 的 形
藤 的 手 藝 , 從 古 老 流 傳 至 今
藤 , 從 山 林 流 進 城 市 , 不 曾 歇 息 。
讓我們循著黃藤的紋理,沿著編織的路徑,重拾人與土地共振的呼吸。
身:纏繞日常的生命纖維
臺灣中低海拔山區隨處可見的黃藤,是最受到原住民族廣泛使用的植物,從居住的家屋、上山的揹籃、下溪谷的魚簍、甚至鍋中的排骨湯都可以見它的身影。黃藤在森林裡固定樹木,減少風雨造成損害,也在建築裡作銜接處,守護人類的平安。
「阿美族語的 papaoripen 是保育,也是文化;這個語詞的前後綴pa"en,有著請求實施『使』或『讓』之意,語根'orip 是生活、也是生命—也就是請求在生活中,給出生命的延續。」《有靈・原民植物智慧》
保有傳統文化的生活,留存著與自然的聯繫,為的是延續生命,也持續向生命學習。
路:從山林出發的智慧之線
「循著藤,你會找到生命的道理。」《藤之路》
帶刺的藤抓附著樹木,從地面攀向天空,伸展的長度可達200公尺,穿梭在山林間既是世代的橋樑,亦是生命的道路。長長的藤,傾聽泥土與石頭的記憶,對豔陽喊出精神的話語;長長的藤,牽起祖與孫,捧著千年的智慧遞向當今的手;長長的藤,歌唱歷史的風,化身物件以後,遷徙到繁華的都市中。
▲ 需要的藤材親自上山採,延續先人的智慧與自然的恩惠。
禮:與山林對話的採集儀式
當我們從島嶼上空俯瞰,這條堅韌且蘊含力量的長河,流經村落邊界、跨越族群與時空,編織著臺灣的風土。
「我們天上至高的父/神,與我們的山林之神,部落歷代的領袖,與從前至今的祭司以及我們的先祖。今日,我們來到你們的山林,取用你們的黃藤,祈求你們,看照予我們的步伐,賜力量予我們的手與足,護佑我們的工作順遂,將那屬於我們/我族的智慧,透過這樣的過程傳遞予我們。」- 《藤之路》
石頭上擺置米釀、菸草與檳榔,入山時向先人們招呼、表達感謝。採集下來的藤,經過去刺、按等份剖開、削下藤肉、煙燻或日曬,才正式進入後續的編織工作。
流:在當代延續的編織語言
取用植物製作成器物,是依循日常需求而逐步發展出的技能,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融入藝術性並積累成生活文化的底蘊。此次,我們將在《藤流 Rattan to Flow》企劃展中,看見阿美族的藤編如何交織當代與傳統,延續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互動。
關 於 工 藝 品 牌
藤木植人|O.K.A.F Crafts
「以植物為路徑,回應山林的呼喚。」
我們相信,唯有深植於土地,才能生成真正貼近自然與文化的思維與行動。藤木植人以「植物」為媒介——作為語言,也作為方法,行走於山野與村落之間,嘗試在當代的縫隙中,尋找一種能與自然對話的製作模式。
在我們的實踐中,藤不只是編織材料,而是一條通往文化記憶與地方知識的線索。從阿美族漁獵器物的田野調查、傳統家屋的修繕、到夏威夷航海文化與建築技術的跨島工作坊,藤木植人以身體參與和群體記憶為核心,展開一系列關於修補、連結與重構的實踐。
我們的策畫行動常以展覽與文化交流活動為節點,將地方知識轉化為公共感知的過程。這些行動既是製作,亦是對「如何從手的技藝中閱讀世界?」以及「如何讓植物的邏輯重塑我們對空間與社會的理解?」的發問。
藤木植人IG : https://www.instagram.com/okaf_crafts/
編織之屋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manoAkac/